长春,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城市 ,中国重要商品粮食基地,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一带一路”北线通道重要枢纽节点城市。
长春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全市下辖7个区、1个省直管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20565平方公里,2016年中心建成区面积506.3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779.3万人,市区人口450.9万人。
长春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被誉为“北国春城”。长春有着深厚近代城市底蕴和众多辽金、清代 、民国、伪满洲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
长春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一汽集团公司) , 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 光电子摇篮,生物技术、应用化学、轨道交通的摇篮。位于长春的中国北车分公司长客股份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及出口基地。
长春是着名的汽车城、电影城(长春电影制片厂)、森林城、雕塑城、科教名城(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着名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英国《自然》杂志“中国十大科研城市”长春位列第五)和绿色食品城,连续九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位列华顿经济研究院“2016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22名。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荣获2016年度“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6年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
聚焦8个重点领域 推进天津长春对口合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天津市与长春市2022年对口合作工作要点》,今年,我市与长春市紧密结合各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聚焦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双碳”等8个重点领域,持续高质量推进对口合作再上新台阶。
依托一汽集团整车制造和天津汽车零部件配套优势,我市携手长春市打好“芯片”保卫战,鼓励两市零部件企业融入大型整车供应链,深化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合作,推动企业向集群化、智能化升级,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同时发挥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优势,对接我市“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发展需求,支持中车长客参与我市重大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助推两市轨道交通整体升级。
在农业领域,两市龙头企业继续合作,推动“津粮长供、津粮长储”“津肉长养”等模式;鼓励引导两市企业在粮食贸易、水稻玉米代收代储、大米加工销售方面拓展合作业务。为进一步推动“双碳”领域合作,两市将在建设产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名城保护、城市更新方面加强协作。此外,在光电信息、医药健康、文化旅游、金融领域,我市与长春市也正在“布局谋篇”。
对口合作典型经验做法|津长共同打造双创服务中心
长春市与天津市聚焦使命担当,持续开展对口合作工作,共同打造长春市津长双创服务中心,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加速企业成长为目标,建设成为集政务服务、双创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对深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共商发展思路。长春市与天津市多次围绕双创服务中心建设的管理模式、政策引进、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进行深入磋商,重点布局双创会客厅、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其中双创会客厅承载津长双创成果展示,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外部与本地相融合的双创企业孵化平台,企业加速器引进成熟的高成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增值服务。线下线上共同发力,“线上”搭建津长项目申报、双创服务等“九大版块”的双创服务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线下”设置综合服务、工商财税等五大窗口,提供法律、工商注册、财税代办等服务,设置“长春市双创数据大屏”,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长春市总体概况、双创工作情况、双创政策以及对口合作等8个方面的信息,全方位展现长春市双创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
共促高效发展。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等一系列双创服务,借鉴天津市经开区先进经验,推出“创新券”,创业者们可以使用创新券购买相关服务产品,已发放创新券650万元、惠及企业245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创企业的运营成本。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创新优势,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资本化,目前在孵高科技企业112户,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结合初创企业需求,开展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吉林省创新创业科技升级论坛暨人工智能前沿峰会、吉林省首届数字产业高峰论坛等双创活动200余场,为企业发展创造平台和空间。
下一步,长春市与天津市将继续凝心聚力,发挥津长双创服务中心示范效应,推广津长双创服务中心的创业孵化模式,强化孵化载体模式对接,加强两地高校、院所、人才、技术的深入交流,营造长春市浓厚双创氛围,推进对口合作工作走深走实。
2022年度对口合作长春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一、扩大产业领域合作。一是推动汽车零部件领域合作。依托一汽集团整车制造和天津汽车零部件配套优势,携手打好“芯片”保卫战,深化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二是推动农业领域合作。引导两市龙头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津粮长供、津粮长储”“津肉长养”等合作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二、加快园区项目合作。一是加快津长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强长春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交流互动、互学互鉴,做大做强“津长产业合作园”。二是加快津长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津长双创服务中心的创业孵化模式,在对接合作范围及力度上均有拓展和提升。
三、提升联动开放水平。一是深化“借港出海”战略合作。持续提升长春-天津港海铁联运班列货运量,完善两地联运体系。实施长春-天津海铁联运“一单制”通关,深化与天津港阳光物流加盟店合作。二是加强开放联动。深入推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与长春新区开放联动,助力两市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完善平台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两地的“世界智能大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长春航展”“雪博会”“消夏节”等载体平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进信息共享和产业对接合作。
五、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加快启动第四批互派挂职干部工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精准选派干部,通对双向挂职、对口锻炼、两地培训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水平,推动各领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天津东西部协作支援按下“快进键”
从市合作交流办获悉,今年以来,天津市协作支援系统各级单位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据了解,本市今年主要指标完成进度实现新突破,截至8月底,实现消费帮扶金额21.9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9%。新增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3.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8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7%和154%。募集社会帮扶款物折合2.87亿元。新增引导108家企业到结对地区投资,实际到位额11.62亿元。向对口支援地区选派各类干部人才1176人,为历年之最。
在打造天津帮扶品牌方面,本市也实现新突破。组团式医疗帮扶、全链条教育帮扶、和田优品、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百村振兴计划、津甘技工等成熟模式和亮点工作正在构建形成独具天津特色的帮扶品牌矩阵。8月底成功举办的“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洽谈大会实现了从主题、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的同步优化,打造了“津企陇上行”活动升级版,为全国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提供了借鉴。
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本市与各对口地区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为深化帮扶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津甘产业园区共建取得显着进展,45个共建园引资数量显着增加,迅速成为津甘协作的“金字招牌”。与吉林省长春市的对口合作持续深化,长春天津港班列运量实现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完成2018标箱。津陕协作进展明显,促成天津安捷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汉中、商洛、安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双碳领域合作实现新拓展。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本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活动,累计组织双向交流活动79场,带动近万人参与其中。市领导率先垂范,带动全市干部群众开展结对认亲1000余对,累计捐赠款物折合200余万元。“津和企业家号”包机考察、“坐着地铁游黄南”等特色活动推动天津与各对口支援地区的“三交”不断向多领域、全方位拓展。同时,扎实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来津就业工作,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充分肯定。
此外,相关宣传工作质效实现新突破,本市主流媒体播发协作支援方面的新闻报道1300余条,显着提升了协作支援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以“六个突出”为抓手 推动津长对口合作取得新成效
天津、长春两地共同印发《天津市与长春市2022年对口合作工作要点》,重点在5个方面21项工作上深化津长对口合作工作。其中,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农业、双碳、光电信息、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的合作,并明确了落实责任主体单位。
以津长双创示范基地、津长产业合作园为载体,助力长春承接天津较为成熟产业化项目,华信永道支付宝创新中心、黑格科技、天津安捷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相继落户长春。其中,天津安捷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建立“双碳技术传播中心”东北分中心,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提供双碳技术支持。
在津设立长春名优农产品营销中心,截至8月底,实现营收1200余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营收1500余万元。两地粮食企业购销、代储合同持续签订,自2018年至今,累计实现代收代储水稻2.8万吨、玉米6.2万吨,代加工大米2.6万吨。
2019年7月以来,津长两市共同打造长春国际陆港,实现长春—天津港海铁联运班列的常态化稳定运行。今年1月,以长春兴隆铁路口岸为枢纽节点,又成功开行齐齐哈尔—松源—长春—天津港阶梯班列,实现了天津港至东北海铁联运通道的辐射延伸。今年1-8月,津长两地班列运量达3904TEU,为服务“东北振兴”和“北粮南运”发挥了突出作用。
截至8月底,津长对口合作重点项目共有31个,总投资为67.135亿元,其中,中车长客与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天津6、8号线地铁车辆维护合作方案;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长春参与联合实验室项目,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创新;渤海银行长春分行、天津地铁6号线梅林路站至咸水沽西站调整工程均已落地落实,实现了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年初,在我市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长春市紧急筹集10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和1万件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驰援我市抗击疫情。长春暴发疫情期间,我市第一时间对接沟通,全力以赴协调防疫物资,在最短时间内筹集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等价值547万元防疫物资支援长春抗疫,彰显对口合作机制优势,充分展现津长两地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我市拟从九方面高质量推进天津长春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结合两地实际,拟从9个方面高质量推进津长区域协调发展。
1.深化对外开放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完善“天津港长春无水港”和“长春天津海港”口岸功能,强化两地政府政策支持,持续提升长春—天津港海铁联运班列货运量,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紧密对接。
2.深化轨道交通领域合作。发挥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优势,有效对接天津市“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发展需求,积极支持中车长客参与天津市重大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开展维检修合作,助推两市轨道交通整体升级。
3.深化航天信息领域合作。发挥“吉林一号”卫星在遥感大数据方面领先优势,对接天津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需求,为天津政府和企业提供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和技术咨询服务。
4.深化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建立和完善津长粮食战略合作机制,引导两市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津粮长供、津粮长储”、“津肉长养”等合作模式,联合成立贸易平台,打造粮食及农副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5.深化文化旅游领域合作。发挥天津、长春旅游资源优势,对接双方市场需求,合作开发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依托品牌展会及媒体资源共同宣传推介,推动两市景区、旅行社等企业深化交流合作。
6.深化汽车行业领域合作。依托一汽集团整车制造和天津汽车零部件配套优势,鼓励两市零部件企业融入大型整车企业供应链,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共同推动两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等领域合作。
7.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支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两市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企业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8.深化经贸交流领域合作。依托“津洽会”、“东博会”、“农博会”等重大经贸交流平台,推动两市政府、企业、商协会等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经贸合作,探索推进新兴产业合作发展。
9.深化干部人才领域合作。共同探索两市干部人才交流有效方式和新机制、新办法,精准科学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和人才培训,持续扩大长春面向天津专业技术选调生招录力度,持续推动双方人才项目交流和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交流合作。
2023年我市从五方面持续推动对口合作长春工作
2023年,天津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持续推动对口合作长春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一是加强对接合作和互学互鉴。从全力服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对接合作和互学互鉴,共同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二是制定对口合作工作要点。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人民政府深化对口合作框架协议》,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阶段工作评估情况的通知》相关要求,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会同长春市发改委共同制定《天津市与长春市2023年对口合作工作要点》,确保对口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是利用经贸交流平台推动合作。继续组织参加天津方面的“世界智能大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及长春方面的“东北亚博览会”等经贸交流活动,联合打造一批高端展会品牌,提升两市对外影响力,共同对接用好国内外资源,务实推进信息共享和产业对接合作。
四是推动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强化两地交流交往,持续深化天津港—长春海铁联运发展,协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科技、信创等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强化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开放联动,深化干部人才交流,推动对口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五是打造对口合作示范性项目。积极推进津长产业合作园、津长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深化对接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提升引领示范效应,推动一批重点和特色项目落户,以项目建设推动合作走深走实。